(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;通讯员 苗佳;实习生 朱云昭)
新工科新在哪里?新工科人才怎样培养?新工科研究有哪些前沿方向?10月27日,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“武汉大学新工科论坛”在该校开幕,数十名中外院士和来自国内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纵论新工科人才培养之道。
论坛开幕式现场,武汉大学副校长龚威致辞
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,本次论坛一改以专家主题发言为主的形式,每名专家作分享后即时安排提问互动,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交流,让各自高校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以推广。例如,10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登台时,就有一半的时间在回答其他嘉宾的提问,论坛现场好似变为一场研讨会。
天津大学被誉为“新工科建设的探路人”。2017年,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,天津大学率先启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,设计并实施了跨界融合、集成共享、系统创新的“天大方案”。2022年,天津大学“新工科教育”获得高等教育(本科)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。
金东寒院士作报告
金东寒院士介绍,“天大方案”首先要拆除制约人才培养的“三堵墙”:学院与专业之墙、教学与科研之墙,学校与社会之墙。为此,学校建设了储能、智能制造、智慧化工、智慧海洋等15个国家级、校级、院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。这些平台不再是某一个学院,而是多个学院投入教师、实验室等资源共建共享的教学组织,还引入了大量社会资源。金东寒院士以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举例,该平台有一门《设计建造》课,贯穿大学四年,有9个学院的25名指导老师投入,将原来被分割的多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产品设计、制造全过程中。
同时,为了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,该校大力推行项目制教学。通过组建跨学院、跨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团队,让学生相互学习、启发,共同完成一个工程系统。比如,计算机人才培养上,学生分成多个研发小组,团队内多小组通力合作,目标是在毕业时能够有一款自主研制的处理器及计算机系统,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、知行合一、团队协作、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。
金东寒院士介绍,2023年,学校在实施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基础上,又实施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,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,从解题转向发现,从模仿转向创新,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内在动力,目前已有超过200多名学生主动申报自主科研项目。“在学校践行新工科教育改革以来,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明显提升,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。”金东寒院士介绍,近年来,天津大学学生获国内外奖项500多项。
在交流环节,有武大教授进一步询问项目制学习情况。金东寒院士认为,“很多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、从书本到书本”是目前工科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,比如有的教发动机的老师,自己没有设计、制造、维修发动机的经历,教出来的学生进入工业部门,就必须经过再学习、再培训。而项目制学习的重点是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,通过开展产教融合,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。“真正的教育是看你是否掌握学习方法,而不是学习了多少知识。”金东寒说。
还有教授询问传统工科专业如何推进新工科改革。金东寒院士认为,总的趋势就是智能化,用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赋能,用机械人逐渐代替人力,这样就可以使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明显提升,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,同时也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。他说:“我们常说智能化,一定不能光靠智能学院‘自己玩’,智能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使能技术,一定要与实体经济相结合,尤其要与制造业相结合,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赋能作用,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跃迁。”
毛明院士提问
担任发言嘉宾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毛明院士,也向金东寒院士提问。他提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:大学如何保证项目制学习的条件和经费?“我觉得,培养好学生的确是要花钱的,在培养人才时该花钱的就得花钱,我们不吝啬。”金东寒院士说,过去学校花在学生身上的经费比老师的少,现在要进行调整,要通过统筹教学和科研资源,通过多元投入,保证人才培养经费。同时,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,为每位学生提供两次选专业的机会。“学生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,才能有内驱力去学习。我们培养学生,就让他去做自己擅长的东西,不能什么都做,什么都没学好。”
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也问得很实际:怎样提高老师参与新工科改革的积极性?“你说的困惑,我也曾感到困惑。”金东寒院士笑着说,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行政力量,发挥好学院党政领导的主体作用,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,通过制定目标、明确任务、落实责任、配置资源、严格考核,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推进,加快提高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覆盖面。目前天津大学的新工科教育改革已经从试点、探索、推广,逐步向全覆盖方向迈进。
John Robertson院士作报告
27日的论坛上,还有来自剑桥大学的英国皇家科学院与工程院双院士John Robertson、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、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、武汉理工大学姜德生院士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/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毛明院士、武汉大学夏军院士,以及来自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南方科技大学、中南大学、武汉大学的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。武汉大学副校长龚威作开幕式致辞,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教授主持。
姜德生院士作报告
28日,论坛继续进行,主要由知名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人作分享。
(武汉大学供图)
(内容转自极目新闻网)